师者烛心,无悔奉献——党员马承愚的援疆事迹
发布时间:2017-04-11
为了新疆的稳定,58岁的马承愚教授,响应党的号召,克服年老体弱,到新疆喀什大学进行援疆支教,协助该校筹建环境工程专业,是这批援疆队伍中年龄最大的成员。援疆期间,他牢记党的宗旨,克服身体不适、气候和生活条件差及恐怖袭击的风险,全心全意开展教书育人和专业建设工作。
一、克服困难条件,坚持援疆支教
喀什是祖国最西部的一座边境小城,海拔高,距离塔卡拉玛干大沙漠50公里,沙尘暴频繁来袭,有时持续一周,即使在室内及睡觉都要戴上口罩。这里年降水量仅60mm,气候干燥,相对湿度远低于20%,与沙漠中完全相同,人在这种环境下会严重脱水,必须经常喝水。但马老师不敢多喝水,因所工作的办公楼没有厕所,如厕要到很远的公共厕所。给员工答疑时常常要憋尿。马老师刚来时,流了一个星期鼻血,手脚干裂,第一学期下来还患上了肺炎。在这种情况下马老师也丝毫没有打退堂鼓,坚持留在当地。
喀什频发恐怖流血事件,这给援疆支教增添了风险。喀什停电、停水、停网更是家常便饭,生活和工作比在上海要艰苦得多,但这些都没有难倒马老师。当学院书记在通电话中表示出关切和担忧时,他反倒安慰说:没关系的,自己是经过艰苦锻炼的人,承受得起。
二、关爱民族员工,体现党的温暖
马老师牢记党的宗旨,高标准要求自己。由于种种原因,这里教师纷纷辞职,教师青黄不接。没有老师能胜任制图课,马老师承担了该课程,还要讲专业课,即使腿摔伤情况下也要拄拐杖去坚持上课。但每门课都用上海的质量来要求自己。来到新岗位发现缺乏基本教具,甚至在喀什市还买不到彩色粉笔,这让马老师在讲解图层时很难理解。于是向上海求援,很快学院书记就寄来了急需的教学用具、书籍等。当讲完课布置作业时,民族同学说:“不会做!”。马老师感觉很自责,找其原因就是这里没有配套的教学模型,抽象的几何图形员工不易理解。因此,他自费从建材市场购买了材料,为同学制作教学模型,第一次加工不合格,又返工。当把做好的一件件教学模型拿到教室时,再也没有同学说“不会做”了。
为了保证教学质量,马老师从上海出发时带来了扫描仪、照相机,用于教学。在讲授制图课时,发现这里教学计划中没有开设计算机辅助设计,这就意味着毕业的员工只会用铅笔和橡皮绘图。于是马老师给同学们额外开设了Auto Cad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。
马老师在喀什满负荷工作,把新疆的员工看成是自己的孩子,一周三天给本科生上课,两天给中员工辅导,星期六还义务为考研同学“开小灶”。喀什的同学比内地员工基础差,马老师热情鼓励同学们为实现梦想而加倍努力。回到上海后仍给考研同学寄去急需的复习资料,还为一名民族困难员工网上函授学习支付了880元学费。考研分数公布了,辛勤的园丁培育出耀眼的花朵,唐丽娟考了330高分(国家线为265分),被bwin官网登录入口录取,这是喀什大学历史上第一次考上上海“211”高校的研究生;王飞坤考了282分,被新疆大学录取。
在马老师到期离开时,员工们依依不舍,称马老师是他们遇到的最好的老师。
三、致力专业建设与传帮带培养,建立友谊,增进民族团结
马老师为增加喀什大学“造血”功能,热情培养当地少数民族的青年教师。
马老师与古丽戈娜和努尔曼古丽两位维吾尔族年轻教师帮教结对,传授教学经验,古丽戈娜获得了2015年度全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第二名。马老师还指导她们撰写高质量论文,反复修改,其中两篇发表在国内权威期刊上,另一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。同时,马老师还指导她们申报课题,获得一项新疆自治区“十二五”教改课题立项。马老师根据这里的需要,从派遣单位征集了上百套系列彩色菌种照片、影视动画资料和课件送给了任课的民族教师,极大增进了维汉两大民族的骨肉深情。
在该校专业建设过程中,马老师还发表了3篇SCI收录论文。同时积极开展教学研究。协助成功申报了自治区“工程中心”。为专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。
四、 师者烛心,照亮困难民族中员工追梦之路
吐尔逊帕夏是当地一名民族高中女生,梦想将来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,不幸的是父亲去世,家境贫困。马老师结识她后,暑假回上海为她买了大量学习及美术用品送给她。学美术是一项高消费的过程,马老师每月计划一笔开支资助她,为此戒掉晚上睡眠不好喝葡萄酒的习惯。在离开喀什前,还为她买了大量美术用品,足够她使用到高考前。回到上海后,马老师仍在关心她,继续为她支付美术复习班的部分学费。目前,吐尔逊帕夏已经通过高考美术课考试,正在迎接高考。
马老师深深热爱喀什的教育事业,受到了当地师生的尊敬和爱戴。2015年,经层层遴选,被新疆自治区党委及新疆人民政府授予“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”,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、新疆党委书记张春贤等领导的接见,并颁发奖章。2014年,马老师还被自治区宣传部、文明办评为“最美新疆人-最美援疆干部”。被喀什大学评为“优秀援疆干部”。其事迹多次在人民网、文汇报等主流媒体上报道。